写在前面:其实准备这个系列好久了,但是一直没有勇气发出来。今天看到AD区改版了,正好有个≮论坛名人堂≯ ,跟我最近做的“草根系列”不谋而合,虽然文章还有待商榷,为了强占“先机”就先发第一个吧。
开心特别声明:本文作者为开心就好,原创独发[风云墙技术论坛],谢绝任何论坛转载,谢谢合作!
让我们开始正文吧:——
你所熟知的网络,你所不知的人生
——中国网络20年,草根英雄大盘点
开心自序
如果将1987年9月14日,钱天白教授在北京通过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发出的第一封内容为“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作为中国互联网大幕开启的标志的话,到2007年,正好20年。20年,互联网已经真真切切的颠覆了我们的生活方式;20年,在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也留下了许许多多被广泛熟知或不被注意的“草根”英雄。之所以将这些许许多多的“网络名人”命名为“草根英雄”是因为他们或许在非网络社会默默无闻,但是在见证了或正在经历见证网络发展的网民心中,他们确是举足轻重的"网络名人"。因个人水平和掌握资料的欠缺,难免会有不当或错误之处,请网友们辨别阅读,且文中所述仅供交流阅读,并借鉴大量网络资料及所述人物的文章,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系列人物之一:左轻侯:网络人生
本 名:王 尧
中文名:左轻侯
英文名:Unreal
性 别:男
籍 贯:湖南娄底
个人简介:著名共享软件作者与自由程序员,现任Borland中国公司高级工程师,负责中国区RAD开发工具的技术工作与开发者社群关系。主要作品:《快猫加鞭》,网络加速工具《网络伴侣》集拨号计费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网络工具,获得电脑报2003年1月最佳共享软件称号Rich Explorer,开放源代码的大富翁论坛数据库的离线浏览器。翻译作品有《Bjarne Stroustrup的FAQ:C++的风格与技巧》与《零缺陷程序设计》。
也许,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中,有三个日子是必须要铭记的,除了自序中提到的1987年9月14日,下面这两个也应该列入史册:1994年9月,邮电部与美国商务部签订协议,规定中国电信总局将通过美国2条64K专线(分别是北京、上海)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建设启动。两条专线把中国人民带到了internet,如果没有这次协议,我们跟互联网可能还有一段时间的磨合,这对中国现代网络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1996年9月22日,全国第一个城域网——上海热线正式开通运行,标志着网络开始社会化。
应该说左轻侯接触互联网的时间是比较早的——1998年7月——网络社会化缓慢发展两年之后。作为非科班出身,也从未从事过与IT有关的正式工作的左轻侯,很久以来,编程都只是一种个人爱好而已。靠的仅仅是程序设计本身,那种完美的逻辑结构,那种对现实世界关系的理解与复述,以及编程本身对人智力的挑战。我想我们有必要先看看左轻侯的作品。网络加速软件——快猫加鞭,网络监控软件——网络伴侣。对于这两个作品,其实开心没必要多赘述的,相信早期的网友应该记忆犹新。再来看左轻侯的网路历程:1998年7月,从中南工业大学(现已经改为中南大学)毕业。2003年4月份进入Borland软件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负责中国大陆地区的RAD Tools(快速开发工具)和Developer Relationship(开发者社群关系)。
应该说左轻侯接触编程是非常偶然的事情。小学的时候,因为响应邓小平同志“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号召,学校里搞来了一台单板机,组织了一个计算机学习班。于是一群还没有学过英文的小家伙开始先学英文字母,然后学“LET N=1”。这个学习班虽然只搞了一个暑假,但是使他从此跟计算机结下不解之缘。 左轻侯拥有第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是高三那一年。但是高考他考的是文科,大学的专业是金融。四年大学期间,他一直保持着对编程的爱好,以一个既无考试压力,又无做出成品软件兴趣的纯粹业余爱好者的身份,开始了他的Foxbase->FoxPro->Pascal->C->C++的漫长而快乐的历程。毕业后,又逐渐的掌握了Delphi,JAVA等语言。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程序员,左轻侯对编程的爱好可能显得有些古怪。因为他没有必须做出某个软件的压力,所以他的兴趣并不在于做出某个产品,而在于做出这个产品的技术本身。他喜欢广泛地研究各种语言,并推敲在语言背后的东西,当然也会编程来试验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但很少有兴趣写出一个真正的作品来。他应该是算是个对编程语言本身的兴趣远大于对编出来的东西的兴趣的人。开发经历由于繁琐的工作,左轻侯只能利用休息的假期进行开发升级工作。VB是一种他并不熟悉的语言,他是一边学习一边写程序的。
在网上,左轻侯有过许许多多经验:泡过WEB聊天室,呆过IRC,蹲过QQ和ICQ,玩过MUD,收发过无数的电子邮件,是几个论坛的长期顾客,有着自己的个人主页和顶级域名。灌过水,砸过砖,写过小说和评论,和人脸红脖子粗地争论过从文学、哲学、经济到鸡毛蒜皮,经历过台湾“总统”选举和“911”事件这样的网上冲击。快乐过,悲伤过,痛苦过,愤怒过,兴奋过,失望过,会然微笑过,黯然销魂过。与大多数网虫不同的是,他是一个对计算机技术下过功夫的人,如果还可以说在某些领域具有一定水平的话。这种背景不但让一个人对网络的本质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而且大大地拓展了网络生涯的广度,并带给他一些寻常难以得到的体验。其写的几个软件在网上被广泛地传播,应付过由此而来的种种事件,与来自网络各个角落的用户进行过广泛的交流。尤为幸运的是,左轻侯接触了由中国最著名的共享软件作者组成的可尊敬的朋友圈子,而且参与过一些当初是激动人心、现在已经随着互联网的泡沫一起破灭的计划。
其实,文章写到这里,我突然有一个很失落的想法,要写的这个文章到底有什么意义?网友看了能有什么收获?我试图要解读一个几乎是不同世界的一个人,最后得到的结论会是什么?在《My Internet Life》中,左轻侯写过这么一段: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有同样的习惯,那就是,时时保持着对自己正在置身其中的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我觉得,人应该对生活有一种自觉性:不仅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个;不仅要享受生活中的快乐,而且要行使对生活的支配权,也就是说,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以此来调整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必须说明的是,这种习惯的养成,得益于一些前辈的熏陶,赫尔岑和巴金就是其中的两位。网上的生活只不过是现实生活的延伸而已。因此,网络上的左轻侯和现实中的左轻侯保持了同样的毅力和执着,在这个问题上,他的现实生活与网络人生接续起来了。这也许是他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
还是用左轻侯自己的话来结尾吧:我知道这条路上的艰难。我的理想也许能实现,也许不能。但无论如何,我会全力以赴。
[ 此贴被hotsdk在2007-12-22 23:1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