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 荆轲刺秦王,临行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风萧萧显去而不还之悲壮。汉祖刘邦,纵横天下,作《大风歌》有云:“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大风起而现豪情。北宋王安石又有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时之风,却又尽显温情。南宋爱国诗人郑思孝画《杜子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所题的一首诗云:“雨卷风掀地欲沉,浣花溪路似难寻;数间茅屋苦饶舌,说杀少陵忧国心”,此处之风却又尽露肃杀之气。 那么风究竟为何物?既可表悲壮,又可示豪情;既可显肃杀,又可露温情。《字典》上是这样解释风的:“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尤指空气与地球表面平行的自然运动”。原来并非具体物事,它只是一种现象而已,然而就是这种现象,便可给人带来喜,亦可给人带来忧;即可造福于人类,亦可为患于世间。 ?? 对于风的最初记忆,来自于母亲之口。儿时贪吃,一碗热饭,一筷热菜,一勺热汤,均能诱起我的食欲,然而热的食物却又极易烫嘴,此时母亲之口便发挥作用了,吹出一口口的凉风。饭菜便慢慢凉得适于入口了。于是小时便知,母亲口中之风有凉饭菜之功效。又记得儿时贪玩,手常被砸伤,又或被烫伤,痛疼难忍而哭,母亲听到后,拉过我的小手,心疼不已,便往我伤处哈气,我的伤疼便立消减。此时又知,母亲口中之风有止疼之功效。风之有情,在于有母亲之爱。 ?? 对于风的最深刻的记忆却是扇子之风。年小之时,家中有薄扇,为薄叶所制,母亲在扇周围的扇骨上缝上布条,便更为经久耐用了,使上数年而不坏。稍坏后又再缝补上便又再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薄扇扇动时的“噼啪”之声便成为了我的催眠之曲。南方之夏夜,闷热,多蚊蝇,我常常很难以入眠。每当此时,母亲的薄扇便守候左右,扇来清凉之风,驱走蚊蝇,伴我酣然入睡。至於夏日之中午,母亲从烈阳中劳作归来,我也常不忘搬上一张凳子,拿出薄扇为母亲扇去一阵凉风,为得是得到母亲的一声赞扬。 待得我再稍长大一点之后,大人们也时不时带我去看上一场“采茶戏”。那时极羡慕戏中花旦小生手中的折扇,小小折扇在戏子手中便变化多端,手一挥便展开,再一挥又合上,时而用来掩面,时而用来遮阳。拥有一把折扇是我那段时间的梦想。终于有一天我这个梦想却轻易的实现了,那一天卖杂货的货郎摇着拔郎鼓挑着货笼进村的时候,我便拿出积攒一两年的牙膏皮(挤完牙膏后的空锡皮)换了一把漂亮的竹骨折扇,扇面有漂亮的风景图案。我一直视之如同珍宝,并在扇子背面歪歪扭扭的写下四个句子: 扇子扇凉风, 时时在手中; 若是君要借, 请到明年冬。 多年后的今天,坐在开着空调的水泥格子里,竟不觉得有当年扇风之清凉。 ?? 风在我心中留着有极美好的记忆,当然也曾留有它凶恶的一面。九四年初春,我还在上初中的某一天,狂风大发,冰雹倾泄而下,大树连根而起,屋顶整个被掀翻。所见情形,又让人尽忘风之温情。近几年来,又常闻印尼海啸之狂,沿海台风之烈,常思风之无情。至於媒体报道中称,多处沿海城市多建风力发电站,造福于民,这却也是借风之优处。 ?? 荆轲行险事,风乃萧萧而显悲壮;刘邦有合并天下之心,风故豪情;冬天之风对于寒士自是有萧杀之气。风本无情,有情者,人也。 ?? 二零零六年初秋于京通苑 (呵呵,秋天时文,贴于冬天.码字时的风为凉风,现为寒风矣!今日为零七年元旦,愿此年中,多浴清风,少受寒风,以此自祝!)
|